在宝宝成长过程中,食物过敏总是让家长们格外揪心,其中牛奶蛋白过敏(cows milk protein allergy,CMPA)是婴儿常见的问题之一。近年来全球CMPA发病率、持久性和严重性都在一直上升,已成为一项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全球CMPA发病率约2.5%~3.0%,我国CMPA发病率约为0.83%~3.5%,近些年呈上涨的趋势,部分地区报道其发生率接近6%。CMPA明显降低了婴幼儿及其家庭的生活品质。了解这一问题,能帮助家长更好地呵护宝宝健康。
婴儿牛奶蛋白过敏,通俗来说,是婴儿的免疫系统把牛奶中的蛋白质(以酪蛋白和乳清蛋白为主)错误识别成对身体有害的“敌人”,进而发起攻击所引发的一系列异常反应。牛奶中的蛋白质对大多数人来说是营养的东西,但对某些特殊体质的婴儿而言,却有几率会成为引发过敏的“导火索”。
婴儿肠道屏障功能发育未成熟,牛奶蛋白大分子容易经肠道“入侵”。当这些大分子的蛋白质进入人体,免疫系统误将其认定为外来的有害于人体健康的物质,进而启动免疫反应,最终引发一系列过敏症状。此外,研究表明,CMPA与遗传因素相关,父母单方或双方有过敏史,婴儿牛奶蛋白发病率增高。
1、皮肤症状:宝宝的皮肤有极大几率会出现各种不适,如湿疹,常常表现为皮肤发红、瘙痒、干燥、脱屑,多发生在脸部、头皮、四肢等部位;荨麻疹也较为常见,皮肤上会忽然出现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风团,伴有明显瘙痒。严重者伴有生长发育障碍。
2、胃肠道症状:有极大几率会出现呕吐、腹泻,大便可能呈现稀水样、蛋花汤样,甚至带有血丝;还也许会出现厌食、便秘、腹痛等症状,宝宝会因腹部不适而哭闹不安。
3、呼吸道症状:多表现为流涕、打喷嚏、咳嗽等类似感冒的症状,严重的可能会诱发喘息、呼吸急促、后头水肿等。而这些症状往往跟感染无关。
如果宝宝在食用牛奶制品后出现上述症状,家长就需要警惕牛奶蛋白过敏的可能。不过,单凭症状还不能确诊,需要带宝宝去医院进一步明确诊断。牛奶回避-口服牛奶激发试验是确诊CMPA的方法,其缺点是耗时较长、需要患儿和父母的配合,有一定危险性,需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严重过敏者不宜采用激发试验。另外皮肤点刺试验、血清特异性IgE检测等有对IgE介导的CMPA诊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医生会综合宝宝的症状、体征、喂养史以及检查结果来做出准确诊断。
一旦确诊宝宝牛奶蛋白过敏,家长们不要惊慌。可在医生的指导下调整宝宝的饮食。目前尚无特效、根治性治疗方法来治疗牛奶蛋白过敏。简单、有效的治疗措施是避免食用牛奶蛋白。纯母乳喂养的宝宝发病率较低,故大力提倡母乳喂养,若发生CMPA,建议母亲回避牛奶蛋白饮食,并补充钙及维生素D制剂。混合喂养或配方奶喂养的宝宝当中,轻度牛奶蛋白过敏的,可以用深度水解配方奶粉进行喂养;而对于中度至重度过敏的宝宝,则需要用氨基酸配方奶粉喂养。这些特殊配方奶粉经过特殊工艺处理,将牛奶蛋白进行分解,降低了过敏风险,同时又能满足宝宝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随着宝宝年龄的增长和免疫系统的逐渐成熟,部分宝宝对牛奶蛋白的过敏情况会有所改善。可在医生的评估和指导下,尝试逐渐引入牛奶及其制品,但过程一定要循序渐进,密切观察宝宝有无过敏反应。
对于有牛奶蛋白过敏家族史的孕妇,孕期可适当增加富含益生菌的食物摄入,如酸奶等,有助于调节肠道菌群,降低宝宝过敏风险。宝宝出生后,提倡母乳喂养优先,减少过敏的发生。如果没有办法进行母乳喂养而要选择配方奶粉,可在医生的建议下,根据宝宝情况,选用水解或氨基酸配方奶粉作为预防的方法。此外有必要注意一下的是,婴幼儿喂食具有其他动物的完整蛋白质的蛋白配方奶粉,因其具有高度的交叉致敏性,并不能预防或改善过敏症状,甚至加重,并可能会引起营养不良。就致敏性而言,牛奶和羊奶之间的交叉反应水平最高。
婴儿牛奶蛋白过敏虽然会给宝宝和家长带来一些困扰,但只要家长们了解相关知识,早发现、早干预,在医生的专业指导下进行科学的护理和喂养,宝宝依然可以健康快乐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