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标哥:商标“奥莉花” 被 “奥利奥”无效二者共存于市场是否会造成混淆误认?

  最近,商业圈里发生了一件事儿,闹得沸沸扬扬。江苏扬州一家叫 “奥莉花” 的甜品店,遇上烦了 —— 它的商标被 “奥利奥” 给申请无效宣告,而且国家知识产权局还裁定 “奥莉花” 输了这场商标官司。这消息一传出,大家都议论纷纷,一个是国际知名的饼干大品牌,一个是本地小有名气的甜品店,这两者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纠纷呢?咱们今天就来唠唠。

  时间回到 2015 年,扬州的朱女士瞅准了 “高端私房甜品烘焙” 这个商机,决心自主创业,开一家属于自身个人的甜品店。这甜品店就像是她的孩子,从店名开始,她就倾注了满满的心血,直接用自己的英文名 “Olivia” 来命名,在音译的 “奥莉维娅” 和 “奥莉花” 里,选了更简洁的 “奥莉花”。

  朱女士那是相当用心经营,用料扎实、价格公道,慢慢地,“奥莉花” 甜品店在扬州打出了名气,收获了一帮忠实粉丝。生意慢慢的变好,朱女士的品牌保护意识也跟着觉醒,2017 年,她向商标局申请注册 “奥莉花” 商标,后续又陆陆续续增补注册项目类别,像面包、马卡龙这些店里售卖的品类都涵盖了进去,到 2022 年,商标注册算得上是比较完备了。

  本以为一切都在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没想到,2023 年 4 月,一封来自北京的律师函打破了平静。大名鼎鼎的 “奥利奥” 饼干生产商指出,“奥莉花” 商标侵权了,要求朱女士注销商标、销毁相关物料,还得停止侵犯权利的行为。朱女士当时就懵了,自己合法注册的商标,怎么就侵权了呢?可她也没慌神太久,赶紧找律师帮忙,踏上了维权之路。这一路,朱女士和律师准备了大量证据,从店铺经营特色、品牌故事等各个角度,试图说明 “奥莉花” 和 “奥利奥” 八竿子打不着,不会让我们消费者混淆。

  但现实很残酷,上周国家知识产权局的处理通知书一到,给这场纷争定了调:“奥莉花” 与 “奥利奥” 在同一种或类似商品上使用,文字构成、呼叫、认读印象太相近,容易让公众混淆商品来源,构成近似商标,违反了《商标法》相关规定,宣告 “奥莉花” 商标及其项目类别无效。

  得知这个结果,朱女士欲哭无泪,这几年的努力、投入的金钱,感觉都打了水漂。打官司这一年多,律师费、杂费加起来快 10 万了,虽说不服还能上诉到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可朱女士一合计,自己小本生意,再去折腾,时间、金钱成本吃不消,店里还得有人盯着,最后只能无奈放弃,认了这倒霉事儿。

  从法律条文来看,这次 “奥莉花” 被裁定无效,依据的是《商标法》第三十条和第三十一条。这两条法规着重强调,申请注册的商标,不得在同一种或类似商品上,和已经注册的商标相同或近似。在 “奥莉花” 与 “奥利奥” 这个案子里,咱们仔细分析,从文字构成讲,“奥莉花” 和 “奥利奥” 都以 “奥” 字开头,中间 “莉” 与 “利” 读音相同,仅最后一字有别,这种相似的文字组合结构,让我们消费者乍一看,非常容易就混淆。

  再从呼叫、认读印象层面探究,国人读商标大多是按顺序读音节,这俩商标读起来,“奥莉” 的发音部分重合,韵律感相近,读快了或者在日常交流场景里,消费者不经意间就可能听错。像在超市、甜品店这种嘈杂环境中,顾客让朋友帮忙拿包 “奥莉花” 饼干(假设店里有联名款),朋友很可能错拿成 “奥利奥”,这种误认场景是非常有可能发生的,足以见得二者在认读上的混淆风险。

  再说说公众混淆这事儿,为什么国家知识产权局觉得二者会让公众混淆商品来源呢?一方面,“奥利奥” 那可是饼干界的 “扛把子”,全球知名度极高,品牌形象深入人心,消费者看到类似读音、文字构成的商标,本能就会联想是不是同一家或有合作关系。

  另一方面,二者经营品类重合度颇高。“奥利奥” 主打饼干,“奥莉花” 虽是甜品店,但店里的面包、马卡龙等烘焙品,与饼干同属烘焙食品大类。消费者想买点零食,不管是线上选购还是线下逛店,看到 “奥莉花”,保不准就以为是 “奥利奥” 新出的甜品系列,或者是旗下副牌,这种混淆一旦大规模出现,“奥利奥” 多年积累的品牌价值、市场占有率都会受到冲击,品牌方自然得拿起法律武器维权。

  这事儿在网上掀起轩然后,舆论几乎是一边倒地偏向 “奥莉花”。网友们纷纷指责 “奥利奥” 店大欺客,仗着自己国际大品牌的地位,挤压小本生意的生存空间。有人说:“就因为读音像了点,人家辛苦经营这么多年的心血就白费,这也太不公平了,难道以后起名字都得翻遍字典,避开所有大牌的谐音?” 还有顾客晒出在 “奥莉花” 购买甜品的照片,力证这家店的独特风格,从店铺装修是粉色系的温馨浪漫风,到甜品造型精致,充满创意,和主打工业化生产、经典蓝包装的 “奥利奥” 饼干完全是两码事,根本不存在混淆的可能,觉得 “奥利奥” 此举就是在恶意打压同行。

  不过,也有一部分人站在商标保护的角度发声。他们都以为,品牌就是企业的命根子,尤其像 “奥利奥” 这样花了巨额广告费,在全球打响知名度的品牌,要是任由类似商标泛滥,品牌形象会被模糊,市场占有率也会被蚕食。一旦消费者被误导买了品质参差不齐的 “山寨货”,最后坏的是 “奥利奥” 的口碑。从长远看,严格的商标保护制度,是为了营造健康的商业生态,让企业有动力创新、保证品质,受益的还是广大消费者。

  这件事儿发展到现在,咱们得静下心来好好琢磨琢磨。从法律条文看,国家知识产权局的裁定没毛病,严格依据《商标法》,就为了防止商标混淆,保护品牌的独特性,维护健康有序的市场之间的竞争环境。

  “奥利奥” 花了大价钱打广告、做推广,要是随便一个相似商标就能在同类商品上大行其道,那以后市场上全是 “山寨”“擦边球”,受伤的不仅是品牌方,消费者也得被坑,分不假好坏。

  但从人情味儿、从支持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的角度,“奥莉花” 又着实可怜。朱女士本本分分创业,没想着蹭大牌热度,起名也是源自自己英文名,因为不懂复杂的商标法规,前期没规避风险,等做大了被大公司盯上,维权成本高得离谱,最后只能打碎牙往肚里咽。

  这也给所有小微企业提了个醒,在创业之初,商标起名、注册环节,一定得慎之又慎,多找专业技术人员咨询,把隐患扼杀在摇篮里。

  再往大了看,这一事件也反映出咱们当下商标保护制度在实操层面的一些问题。怎么在维护大品牌合法权益的同时,给小微企业足够的生存、发展空间?是否能在商标审查流程里,针对小微企业设置一些更人性化的辅导、预警机制,让他们少走弯路。

  又或者在纠纷处理阶段,能否有更便捷、低成本的调解渠道,别让小本生意主一碰上这种事儿,就被高额律师费、诉讼费吓得不敢维权。希望 “奥莉花” 的遭遇,能成为推动商标保护制度完善、市场环境优化的一个契机,让后来的创业者们能在更公平、更清朗的商业天地里追逐梦想。

  回顾 “奥莉花” 的遭遇,给广大创业者敲响了一记警钟。首先,商标注册前的检索工作务必做扎实。别小看这一步,它能帮你提前发现潜在的 “雷区”,看看准备用的商标和已有的大牌有没有 “撞脸” 或 “撞音”,避免后期陷入侵权纠纷。像朱女士,如果前期能多检索几遍,或许就能察觉到 “奥莉花” 与 “奥利奥” 的风险,及时作出调整店名,免去这一场无妄之灾。

  起名时,得慎之又慎。有创意是好事,但千万别在法律的边缘试探。避开那些与知名品牌相近的字眼、读音,防止消费者误认,也别给大公司日后找你麻烦的机会。从根源上降低风险,比事后补救要划算得多。

  再者,创业者一定要增强法律意识。如今是法治社会,商业活动处处有法律的约束与保护。多了解商标法、知识产权法等相关法规,遇上问题别慌,第一时间找专业律师咨询,用法律武器捍卫自己的权益。要是朱女士在收到律师函后,能更冷静、更专业地应对,也许结果会有所不同。

  “奥莉花” 事件就像一本生动的反面教材,希望创业者们汲取教训,在追逐梦想的道路上,既能大胆创新,又能稳稳地避开法律风险,让创业之路走得更顺、更远。

  “奥莉花” 与 “奥利奥” 的商标纠纷暂时落下帷幕,但它留下的思考远未结束。这一案例让我们正真看到,商标保护既要有严格的规则维护市场秩序,保障品牌的创新成果,又要兼顾小微企业的生存权益,给予它们成长的空间。希望未来,随着法律和法规的逐渐完备、企业商标意识的提升以及公众对知识产权的尊重,咱们的商业环境能更加公平、健康,让每一个怀揣梦想的创业者都能安心逐梦,每一个用心打造的品牌都能绽放光芒。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