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项宏观政策协同发力 经济呈现向好态势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严格执行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审查批准的预算,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因时因势加强和创新宏观调控,加力实施存量政策,及时推出增量政策,全年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主要目标任务顺利完成,中国式现代化迈出新的坚实步伐。”财政部部长蓝佛安说。

  6月24日,《国务院关于2024年中央决算的报告》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审议。6月27日,会议批准2024年中央决算。

  报告指出,2024年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0462.06亿元,为预算的98.1%,比2023年增长0.9%。加上从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调入2482亿元,从中央政府性基金预算、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调入900亿元,上年结转资金5000亿元,收入总量为108844.06亿元。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41055.9亿元,完成预算的97.9%,与2023年基本持平。加上补充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1188.16亿元,支出总量为142244.06亿元。收支总量相抵,中央财政赤字33400亿元,与预算持平。

  中央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4734.77亿元,为预算的105.8%。加上超长期特别国债收入10000亿元、2023年结转收入391.87亿元,收入总量为15126.64亿元。中央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14561.77亿元,完成预算的98%。

  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2252.07亿元,为预算的94.1%,主要是金融企业股利、股息收入减少。加上2023年结转收入107.35亿元,收入总量为2359.42亿元。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1555.2亿元,完成预算的88.9%。

  会保险基金预算收入473.78亿元,为预算的95.9%,其中,保险费收入209.69亿元,财政补贴收入224.72亿元。会保险基金预算支出427.09亿元,完成预算的87.7%。

  在分组审议中,常委会组成人员普遍赞成报告,表示在以习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国务院及其财政部门认真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要求,认真组织收入,强化重点支出和民生保障,加强科学管理,防范化解风险,较好地完成了预算,成绩来之不易。

  财政部门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度加力、提质增效,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聚焦明显问题针对性施策,协同推进促发展和防风险,促进经济明显回升向好。

  按照2024年9月26日中央政治局会议部署,供需两侧发力,加快落实财政增量政策。在已出台化债政策基础上,增加6万亿元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置换存量隐性债务。研究发行特别国债支持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补充核心一级资本。加大住房交易环节契税优惠力度。加大对重点群体支持保障力度。建立完善财政预期管理工作机制,主动对外发声,提振市场预期。

  创新政策工具,安排并发行1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安排7000亿元支持“两重”领域1400多个重点项目建设,安排3000亿元并出台财政贴息政策,加力支持“两新”工作。对2023年增发国债支持的1.5万个项目持续开展监管,推动灾后恢复重建和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提升。完善关税、外经贸发展资金等政策,支持稳外贸稳外资。

  加强支持科学技术创新的财政、金融、人才等政策集成,提升科技自立自强能力。围绕国家战略需求,支持实施一批重大科学技术项目,保障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等运行发展。加强对制造业重点产业链的支持,推动关键技术创新突破与产业化应用。启动实施新一轮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财政奖补政策,首批支持1000多家重点领域“小巨人”企业高质量发展。

  突出重点群体,完善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政策体系,全国就业补助资金支出超过1100亿元。提高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活补助标准,惠及学生近2000万人。将城镇和乡村居民全国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每人每月提高20元,中央财政下达相关转移支付约1.1万亿元,2024年末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到10.7亿人。深入推动“一老一小”相关改革,支持健全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和普惠托育服务发展。

  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保护和调动农民种粮和地方抓粮积极性,粮食产量首次突破1.4万亿斤。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规模增加到1770亿元。支持新建50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40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200个农业产业强镇。中央财政下达400亿元奖励资金,引导地方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2024年末非流动人口城镇化率达67%。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水平质量的发展等区域重大战略。

  推动出台生态保护补偿条例,构建以财政纵向补偿、地区间横向补偿、市场机制补偿为主体的框架体系。深入实施27个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建设项目,新增支持20个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建设项目、16个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建设项目、10个国土绿化示范项目、8个油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奖补项目。积极支持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和清洁能源发展,推动能源结构绿色转型。

  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许宏才表示,按照党中央的部署,国务院及其财政部门加大了财政政策的实施力度,既用好存量政策,又落实了增量政策,增加6万亿元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置换存量隐性债务,执行情况是比较好的。建议统筹做好超长期特别国债、政府预算内投资、地方专项债券的安排,充分的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益。

  段春华委员认为,去年中央增加6万亿元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置换存量隐性债务,对缓解地方财政压力发挥了非消极作用。建议健全债券资金使用动态监控系统,完善风险评估体系,推动债务结构优化,压实地方政府偿债主体责任。财政部要会同有关部门,指导各地用好用足债券政策空间,实现稳增长和防风险的动态平衡。

  报告指出,财政部认真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结合全国人大有关方面和审计署提出的意见建议,以深化改革破难题、以强化管理增效能,管好用好财政资金资产资源,服务保障高质量发展。

  报告列举了七个方面重点工作,分别是:坚决落实党政机关坚持过紧日子要求,督促地方和部门厉行节俭办一切事业;兜牢兜实基层“三保”底线,推动加快形成“三保”范围清晰、保障标准合理、责任落实到位、风险动态预警、应急处置有效的工作体系;谋划推进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明确预算制度、税收制度、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等改革时间表、路线图;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推进落实一揽子化债方案;加强财政科学管理,全方面提升管理的系统化、精细化、标准化、法治化水平;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让有限的财政资金发挥更大效益;进一步严肃财经纪律,建立完整信息沟通、线索移送、协同监督、成果共享等工作机制,形成监督合力。

  鹿心社委员指出,一要加快推进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新质生产力发展,把“蛋糕”做大。二要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把“蛋糕”分好。

  夏光委员结合人大监督工作,建议要改进和加强对国家重大战略任务和基本民生财力保障的审查监督。

  全国人大社会委副主任委员刘伟表示,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既要在“更加”上用力,还应在提高“质效”上下功夫,加大绩效评价的力度,及早发现项目选定、资金分配上存在的问题,及时作出调整完善办法。要以深化零基预算改革为切口,一直在优化支出预算编制。零基预算改革,就是要破解“基数+增长”的传统做法,打破“基数”观念和支出固化、僵化的格局,希望财政部在这一个方面下大功夫。

  全国人大常委会预算工委副主任何成军建议规范税收优惠政策。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对“规范税收优惠政策”提出明确要求。近年来,我国持续实施税收优惠政策,为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支持制造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发挥了及其重要的作用。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充分评估各项税费优惠政策的实施效果,稳妥有序适时作出调整,逐渐增强优惠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蓝佛安说:“过去一年,财政部认真贯彻落实预算法等规定,自觉接受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审查监督,按照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工作计划推进财税领域立法,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年度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情况、财政防灾减灾及应急管理资金分配和使用情况等报告,落实全国人大财经委、全国人大常委会预算工委有关审查和分析意见,配合制定财政预算事项备案审查工作办法,扎实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在监督中逐步加强和改进财政工作,努力让人民群众更加满意。”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一年。在以习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全国两会安排部署,各项宏观政策协同发力,经济呈现向好态势,社会信心持续提振,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扎实推进。财政部门靠前发力,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强对惠民生、促消费、增后劲领域的投入,推动政策尽快落地见效。从预算执行情况看,财政收支运行总体平稳。

  报告指出,下一步,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自觉用党中央对形势的科学判断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落实全国人大预算决议及审查意见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用好用足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根据形势变化及时推出增量储备政策,着力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全力巩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本面。

  报告明确,要加快政策落地,推动促消费、扩投资、稳外贸、惠民生等政策早见效、多见效;突出发展质量,推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新兴起的产业和未来产业培育壮大;强化民生导向,通过改善民生打开内需增长新空间;树牢底线思维,确保预算平衡和财政平稳运行;坚持守正创新,全方面提升财政治理效能。要积极发挥财政职能作用,迎难而上、主动作为,努力完成2025年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目标任务,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方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贡献。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