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斥反应是影响后移植物长期存活的独立危险因素,抗排斥治疗是领域重要探索方向。随着他克莫司等免疫抑制剂的应用,抗排斥治疗得到非常明显发展。然而,免疫抑制剂是一把“双刃剑”,一面是出色抗排斥疗效,另一面则是不良反应发生风险,个体化精准的免疫抑制方案对最大程度发挥抗排斥作用的同时减少不良反应、保障受者长期高质量生存至关重要1,2。
9月26日-28日,由安斯泰来全球品牌团队主办的2025年专家峰会(TES)于韩国首尔顺利举办。本次会议吸引众多领域顶尖专家学者,共同围绕他克莫司等免疫抑制剂的个体化治疗展开深入探讨。医脉通特整理相关精彩内容,以飨读者。
是迄今治疗终末期器官功能衰竭最为理想的手段,提高移植物和移植受者的长期存活率是领域的主要课题之一,其中,抗排斥治疗是重中之重。免疫抑制剂是一类对机体的免疫反应具有抑制作用的药物,能抑制与免疫反应相关细胞的增殖和功能,降低免疫应答,已被大范围的应用于抗排斥治疗。然而,在免疫抑制剂发挥抗排斥作用的同时,其不良反应不容忽视。因此,理想的免疫抑制治疗方案应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药物疗效并减少毒性,避免过量服用及其主要不良事件,如感染、肾毒性或器官毒性,以及剂量不足和随之而来的移植物排斥反应的发生3。
由于免疫抑制剂种类非常之多、作用机制复杂、长程用药、个体差异大、其不良反应的程度多与使用剂量有关等特点,近年来,以患者为中心,结合代谢特征、临床病史、遗传背景及表观遗传因素的“个体化精准给药策略”逐渐得到临床关注。研究显示,相较传统治疗,接受个体化治疗方案的移植受者可更有效地将药物水平维持在治疗浓度范围内,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风险4。这表明,个体化精准给药策略或为平衡免疫抑制剂疗效及安全性提供更优解。
河南省人民医院闫天中教授表示,目前,钙调磷酸酶抑制剂(CNI)是常用的免疫抑制剂,治疗窗窄,因此精准给药至关重要。具体而言,在选择免疫抑制剂时,应充分结合患者生理及病理状况,同时,选择治疗窗及毒副作用明确、毒副作用比较小且疗效更佳的药物,如原研他克莫司,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其疗效及安全性已得到充分验证。此外,还需监测免疫抑制剂血药浓度并经多学科协同评估,以平衡感染和排斥反应。
临床中,常用的CNI包括环孢素及他克莫司。其中,他克莫司可抑制T淋巴细胞增殖,发挥免疫抑制作用,用于后排斥反应的管理。与环孢素相比,接受他克莫司治疗的患者排斥反应发生率更低(5.0% vs 15.5%),且长期急性排斥反应预防方面更具优势(P=0.008),已成为一线。
从制备工艺出发,原研他克莫司可带来稳定血药浓度:他克莫司作为无定形固体分散体药物,避免结晶是维持血药浓度稳定的关键。原研他克莫司采用溶剂浸渍工艺,使药物与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形成分子级分散体,且优化辅料配比,崩解剂交联羧甲基纤维素钠(CCS)含量仅为5.8mg/5mg他克莫司,吸湿性低,对结晶的影响小;而部分仿制他克莫司制备工艺与原研不同,药物与HPMC只是物理混合于辅料表面,没办法形成分子级分散体,且CCS含量达21.5mg/5mg他克莫司,易引发结晶7。
从循证证据出发,原研他克莫司预防排斥反应效果更加好、不良反应风险更低、剂量变异性更低:研究显示,6个月内,相较于仿制他克莫司,原研他克莫司临床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及亚临床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均较低(3.7% vs 4.8%,3.2% vs 14.8%)8;此外,相较于仿制他克莫司,原研他克莫司治疗期间需要静脉镁补充治疗的次数更少(1.68次 vs 4.95次,P=0.001),且剂量调整次数更少(3.59次 vs 5.42次,P=0.038)9。
![]()
![]()
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冯钢教授表示,从有效性来看,与仿制他克莫司相比,原研他克莫司变异度较低,剂量调整次数更少,容易达到有效治疗范围且维持稳定,排斥反应发生风险更低,可减少因治疗排斥反应而增加的费用,节省的费用远高于原研与仿制品之间的药价差额,长期应用更具性价比。此外,从安全性来看,原研他克莫司较仿制他克莫司毒副反应更少。因此,在临床实践中,我更倾向于选择原研他克莫司。
相较接受传统“体重-剂量”方案给药的患者,接受基于基因型给药方案的患者中位血药浓度更低(7.6ng/mL vs 9.3ng/mL,P0.001),移植后90天时,平均减少了2次剂量调整(4次 vs 6次,P0.001),并延长了治疗窗内时间(59% vs 47%,P=0.004),处于需关注浓度范围的时间更短(9% vs 18%,P0.001),具有成本效益11。
此外,免疫抑制监测对于个体化精准治疗十分关键。新型快速检测的新方法如酶联荧光分析法(ELFA)仅需10µL指尖全血,20分钟内就可以获得结果,且检测结果与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结果高度一致,表明这种创伤更小、操作简单便捷的床旁检测设备在他克莫司浓度监测中拥有非常良好的准确性和可靠性12。有必要注意一下的是,他克莫司的监测频率应基于临床需求,根据移植后的不同阶段调整监测频率。
冯钢教授表示,接受他克莫司治疗前,应对患者基线特征做评估,包括CYP3A4/CYP3A5基因多态性、年龄、体重、肝肾功能、合并疾病等生理病理特征及合并用药等情况。此外,针对术后的不同阶段,应该设定不同的目标浓度。同时,动态监测患者的血药浓度,根据监测结果调整用药方案。对于移植肾功能恢复较差或早期应用多抗类药物进行诱导治疗的患者,可优先考虑将目标浓度适当降低。治疗过程中,还应关注患者血糖、血脂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综合调整给药方案。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AI等创新技术也为血药浓度监测、个体化调整用药提供了更多可能。


